当《分子和原子》遇上小组合作,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?9月23日,我校初三化学组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,黄乐、陆蓓、李坤三位教师围绕这一抽象又核心的内容展开教学展示。校教育教学总监康敏、化学教研组全体化学教师参与观摩研讨。
【课堂直击】不同风格,同样精彩


黄乐老师:生活化情境引思考。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”——黄老师以诗意导入开启课堂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桂花香?随着问题链的推进,抽象的分子运动在小组讨论中变得可触可感。学生通过观察品红扩散实验以及各种日常生活实例,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分子性质。

陆蓓老师:趣味竞赛激活力。浓氨水和浓盐酸的赛跑开始啦!陆老师将玻璃槽变身赛道,学生通过白烟生成位置判断分子运动快慢。当白烟在距氨水端更远处出现时,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:原来不同分子运动速度真的不一样!

李坤老师:经典实验现本质。氨分子遇见酚酞会擦出什么火花?李老师创新设计对比实验,一组常温、一组热水浴。学生通过秒表计时发现,温度升高使酚酞变红速度加快,直观验证“温度影响分子运动速率“的结论。
【研讨时刻】思维碰撞促提升
课后研讨中,康敏总监用“三度“评价课堂。生活关联度:黄老师将诗词美学融入科学探究。参与活跃度:陆老师的竞技设计让全员投入。
思维进阶度:李老师通过变量控制培养实证意识。
化学组教研组长张来智老师特别点赞各位老师的分层次教学设计,从现象观察(基础层)→对比分析(发展层)→建模解释(挑战层),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‘宏观——微观——符号'三重表征。
同课异构就像多棱镜,让我们看见同一内容的不同教学生长点。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唤醒、激励和鼓舞。这场关于微观世界的教学探索,正是我校“让学习真实发生“课改理念的生动实践。下阶段,化学组将持续开展“物质构成奥秘”单元系列教研,助力学生在微粒观建构中培养科学思维。
图/文:李坤
苏公网安备32011602010023号